来源:中新网山西新闻
作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高晓玲
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二,武汉
我们今天在新病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所有入院患者的病历、医嘱、检查单、化验单、特殊报告单、病情变化等进行整理、划分,最后总结和标注在一张Excel表中,使得每位患者的情况一目了然,利于之后及时把控病情变化和制定综合全面的治疗方案。因为第一天收治了大量患者,所以我们都主动加班1小时,直到晚上10点,
医疗小组是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2名医生和山医大二院3名医生组成的5人团队,大家各自分工不同,共同管理病区患者。因为之前已经把每个患者的详细病情变化记录在EXCEL表中,重点的化验结果用黄色字体标出,突发病情变化要详细地用红色字体标识,大家只要随时更新,认真交接,对所有患者都能力争做到精细化管理,个体化治疗。
我们山医大二院3名医生分别是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我、急诊科的窦伟和重症医学三组的侯林义组成。窦伟第一个就进入重症病区工作。侯林义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专业人员,对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吸氧仪、床旁B超和血气分析等仪器的娴熟掌握,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山医大二院的第二批支援湖北队员除了3名大夫,还有20名护士。护理团队是由张颖惠护士长带队。护士长带头进入疫区工作,时刻提醒每一位护理人员认真防护,上传下达。
田伟护士是我们出征团队中唯一的一名90后,来自急诊科。医疗队到达太原机场即将飞赴武汉时,他的姐姐(晋中博爱救援队杨霞)带着一批物资来为我们送行。疫区繁忙工作之余,住宿楼道总有一个身影,用84消毒液为每个房间的门把手擦拭,不用问,肯定是勤快的田伟。
此次进入武汉疫区工作,不同于以往的下乡或进修学习。我们每个人下班回到驻地后,只能进入自己的房间,因为进过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不可以互相串门,要自我隔离。但是这并不妨碍整个团队互关互爱。门外一个轻轻的敲门声,就知道有队员为值班的队员预留了盒饭,悄悄放在门口;一声“滴答”的微信提醒,就知道有人给队员分发矿泉水和其他物资。
回到驻地,翻看手机,会收到很多领导同事、亲朋好友暖心的问候和遥远的祝福。我的丈夫好像24小时都在线等待我的微信留言,即使是凌晨三点,只要我告诉他:“我下班了。”他立马蹦出一句话:“今天累不累呀?吃饭了没有?”。无意之中看到父亲微信留言:“女儿,你在疫区拼搏,爸爸在窗前盼归,爸爸在你走前不敢直视你的双眼,走后躺在被子里流泪!”我想告诉我的亲人和朋友们:“大家放心,我一定带着我的战友们凯旋而归!”
2月6日农历正月十三,武汉
今天是我正式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第一个夜班,时间是从晚上21:00接班,到次日凌晨3:00。19:15乘坐班车前往医院,提前到达,可以留下足够的时间认真穿戴防护服,及时接班。
有一例42岁的男性患者,在我值班过程中,多次呼叫。该患者因为发热入院,胸部CT提示病毒性肺炎,目前核酸检测还未出结果,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虽然年轻,但是他对自己的病情十分担忧,不断强调身体各方面的不适,甚至感觉左胸痛,要求医护给予胸外按压抢救措施。我们对他进行查体,监测生命体征稳定。
对患者仔细观察后发现,他一直在看手机,总是拿手机上网查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各种表现,对号入座,越查越心慌,处于极度焦虑状态。针对这样的患者,我们更多的治疗不是用药物,而是在心理疏导,给予他人文关怀,更为详细的病情解释,逐渐地使他安静下来。
下班后我重点和接班大夫讲述了他的问题所在,他的主管护师正好是我们山医大二院同去的郭涛。
另一例77岁的患者,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发热一周伴腹泻送入医院,入院时精神情况尚稳定,但很快出现呼之不应,意识不清。急查血压:90/40mmHg,经过分析病情,考虑患者发热一周,频繁腹泻,入量不足,已经出现早期休克。紧急给予开通液路,补液、对症、支持治疗,经过半小时的抢救,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拉着我们的手感激得哭了。
进入疫区工作,不论疑似或是确诊新冠肺炎病例,都要对其病情进行仔细了解和细致观察,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3天的疫区临床工作,不论我个人还是整个医疗团队,都对疫情和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掌握,由原来的陌生恐惧逐渐发展到对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的逐渐适应。(编审:任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