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累计参保人数达到3255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集中投入41.82亿元,实施“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工程,改善基层基础条件;全省481家公立医院药品、医用耗材全部实行网上阳光采购;政府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12.6亿元,全省医院数量从1168所增长到1368所……”11月15日,山西省政府会议中心,山西新医改10年成果正式发布。
10年来,山西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用“山西处方”“山西办法”解决老百姓的看病就医难题,闯出了属于山西的新医改之路。
“2017年以来,全省推行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基本群众家门口看病就医难题明显缓解;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制度,群众看病报销更有保障;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融合;围绕降价保供抓医药改革,药品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可及。”山西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卫健委主任武晋表示。
全民医保,减轻医疗负担在路上
“在社区买了基本医疗保险,每年还让我参加免费体检。”家住太原和平北路70岁的张美琴老人高兴地说。张美琴和老伴都是高血压患者,老伴还有心脏病,过去没买医保,害怕进医院,去年,老两口在社区购买了医保,并签约了家庭医生。
为实现医保制度全覆盖,2009年以来,山西陆续解决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和特困企业参保问题,逐步将医保封闭运行的大型企业纳入社会统筹。连续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了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截至2019年9月底,全省参保3255万人,其中职工694万人,城乡居民2561万人。
为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山西城乡居民医保2019年每人缴费220元,财政补助达到520元。目前,医保目录内住院费,职工医保平均报销80%左右,城乡居民75%左右。基本医保加大病保险,职工和居民每年最高可报销53万元左右和47万元左右。医疗救助对象的个人自付部分,再给予不低于70%的报销。
同时,“三保险”“三救助”有力助推脱贫攻坚。2017年7月,山西省开始实施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保险”“三救助”和“136兜底”的医疗保障帮扶政策。目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住院费用综合保障比例达到90%,基本实现各项待遇“一站式”直接结算。
如今,便捷医保在山西基本实现。2015年山西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跨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017年又在全国首批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截至目前累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7万人次,费用46亿元。
“下一阶段,将着力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打击欺诈骗保、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深化药械招采改革、推行医保服务便利化,为全省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山西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刘磊说。
新医保体系里的财政力量
2009-2017年,政府卫生支出共计2054.05亿元,年均增长率13.53%。2018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的医疗卫生支出为16562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为7%,同期山西财政预算安排的医疗卫生支出为381.4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近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
11月15日,在山西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组山西新医改10年间政府投入的最新数据公布。
10年来,山西财政大力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了由政府主导,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今年印发了《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将医疗卫生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为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计划生育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支持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施以来省财政共补偿省级15所公立医院2.67亿元。启动并推广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截至目前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了4个省级医院和11个市级医院。出台并完善了《省级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将财政投入与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数量、绩效考核情况相挂钩,年均补助资金近4亿元。
同时,健全医保投入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政府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80元提高到 2019 年的520元。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对参保人住院发生的合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由大病保险基金按75%的比例支付,年度最高支付限额40万元。建立“三保险、三救助”制度,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在省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综合保障比例平均达到90 %,政策执行以来61万人次受益。建立乡村医生养老政府补助制度,对在岗乡村医生,按每人每年360元的标准享受政府的专项养老缴费补助,退养村医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此外,将财政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69元,并支持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包括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结核病防控,精神心理疾病综合管理,重大慢性病防控管理模式和适宜技术探索等服务项目。
山西省财政厅副厅长陈向阳表示,医改十年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下一步,山西省财政将继续巩固并深化医改成果,建立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136”兴医工程凸显带动效应
“对于病人来说感觉到更方便、更及时、更快了。”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无陪护病房内,患者李先生颇感欣慰地说。
事实上,正是在“136”兴医工程的推动下,“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先行先试,无陪护病区病房陪侍率从100%平均将至20%以下,出院患者满意度达到95%。
长期以来,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不强,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山西医疗卫生行业。2018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136’兴医工程,打造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专科和综合医院”。为此,经过半年多的多轮调研、论证,2018年山西省政府从战略全局高度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36”兴医工程全面提升医疗水平的意见》,启动实施“136”兴医工程。
一年来,带动平台建设突破提升。各项目建设医院相继完成扩容改造,领军临床专科床位数净增加564张,病区增至59个。山医大二院与浙大二附院合作共建“心脏瓣山医大二院膜病介入治疗山西基地”;省人民医院建成国内一流的实验动物中心。确定首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培训中心15家。引进3D腹腔镜、4K腹腔镜等163件国内外先进大型设备。
同时,遴选出了10个有希望冲击全国一流的领军临床专科重点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托管山西白求恩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中科院肿瘤医院与省肿瘤医院合作共建“山西省癌症中心”。山西省卒中急救地图升级版正式合拢,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地市全覆盖”的省份。建成山西首个创伤中心并通过中国创伤联盟认证。
此外,紧跟5G医疗时代步伐。以领军临床专科为龙头建设远程医疗平台,对下可连接88所县级医院,对上可联通北京协和、上海瑞金医院等20所三级甲等医院。打造覆盖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县级医疗集团和部分民营医院的“健康山西”预约诊疗平台,注册用户达到332万人,服务覆盖人群超过1000万人。
“下一步,将通过信息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大‘136’兴医工程推进力度,尽快将项目建设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山西省医改办主任、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波说。
(来源 人民网—山西频道)